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诉讼也能“倒时差”? 北京昌平法院开设“夜间法庭”解决上班族诉讼难问题
时间:2023-01-18 10:31来源:京法网事责任编辑:王晓蕾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回天社区,常住人口达80余万人,被称为“亚洲最大社区”。这里,人口集聚、职住失衡现象突出,居住于其中的上班族诉讼难问题普遍存在。

为解决群众在打官司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立足回天地区特点,在天通苑法庭和回龙观法庭推行“夜间法庭”工作机制,用心用情深耕群众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努力使人民群众有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诉讼也能“倒时差”

回天社区位于北京五环外,交通便捷,吸引了大量上班族在此居住,“职住分离”的现状使得上班族参与诉讼的时间与法官开庭时间出现了“时差”问题。

为了解决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2015年,昌平法院便探索推出了“夜间法庭”便民举措,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开庭,跟着当事人一起“早出晚归”。

“这件衣服对我非常重要,必须原价赔偿!”华灯初上,城市隐入夜色,行人踏上归途,昌平法院却依然在进行着胶着的夜间庭审。

法庭上,情绪激动的金女士是一名年轻的上班族,为了筹办婚礼,她花费6800元定制了一件旗袍作为敬酒服,却不慎在婚宴上将旗袍染上污渍,于是金女士将衣服送到洗衣店干洗处理。然而金女士取衣服时却发现,污渍不仅有增无减,还出现了大面积的颜色不均。气愤的金女士诉至法院,要求洗衣店原价赔偿。

考虑到上班请假困难,金女士申请了“夜间法庭”。庭审结束已是晚上八点,外面雨声喧哗,法官团队决定趁热打铁,组织双方前往洗衣店现场勘验。“没想到大晚上法官还冒雨出门,心里感觉暖暖的。”金女士说道。

“我院的夜间法庭主要针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标的额小、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该案承办法官黄莹介绍道,当事人可以根据其需求提出申请,法官综合审查后决定是否启动。

“夜间法庭”不是夜间诉讼,亦不是夜间加班,小编从昌平法院了解到,其有一套成熟完备的规章制度,从适用人群到案件类型,从居住环境到启动条件均进行了详细规定,干警调休、安全技术保障、后勤服务等各项配套措施也一应俱全,既让“夜间法庭”运行更加顺畅,也让干警少了后顾之忧。2022年,昌平法院开展“夜间法庭”146次,化解纠纷125件,为回天地区群众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司法保障。

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

为群众办实事并非独角戏,而是一场“大合唱”。昌平法院从单打独斗向多元联动、从纠纷“解决得了”向“解决得好”转变,尽可能多地吸纳各类主体参与,构建起快速化解纠纷的“朋友圈”。

“原想着调解完法官早下班了,没想到当晚就通过夜间法庭给解决了,真是太快了。”法庭内,当事人李先生一边签收裁定书,一边向法官表达感谢。

本着让当事人“只跑一次,一次办完”的原则,昌平法院强化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程序的紧密对接,与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开通了夜间“调确直通车”。对于达成调解协议时间较晚,又急需当天进行司法确认的,当事人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协调下申请“夜间法庭”。对于疑难复杂纠纷,人民调解员也可以申请法官到现场指导,共同打造“调确第一现场”的司法服务,形成纠纷零距离快速处理“程序链”,平均耗时仅40分钟。

据悉,昌平法院以“夜间法庭”为契机,构建了人民法庭、司法所、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社区居委会等多方联动的多元共治平台。聚焦破解大型居住区治理难题,与司法所、社区搭建“联调联动”平台,针对辖区涉房纠纷高发特点,推出“安居诊疗车”特色品牌,通过“门诊式”庭审进行示范诉讼,并现场普法,从源头遏制和减少同类矛盾产生。2022年,该院共开展巡回审判、巡回讲堂81次,受到居民广泛好评。

此外,昌平法院积极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社区,吸纳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各方力量,创新成立“一站式人民调解工作站”,实现人民调解员诉前调解全覆盖,充分发挥“调解员在前就地化解,法官在后智力支持”工作效能,让群众省力省钱更省心。

解码诉源治理“新路径”

“夜间法庭”不止是“夜间的庭审”这么简单,更是一场推动基层纠纷源头化解的有益改革。超大型社区的症结不在于诉讼多,而是尚未形成诉讼的潜在矛盾多,类型化纠纷特点典型突出,为此昌平法院在辖区建立了27个“社区法官工作站”,推进解纷力量下沉,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做好社会稳定的第一道“守门人”。

“回龙观法庭为社区妥善化解了纠纷,既解决了问题还解决了心结,太感谢了。”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伊然说道。

龙泽苑社区地处回龙观镇文化居住区,小区居住人口近万人。走进该社区,一条彩色环形健身步道映入眼帘,不少居民在此散步锻炼。然而这条让隔壁社区羡慕不已的步道,曾在建设之初遇到了不少阻碍。

“少数业主阻扰施工,质疑项目合法性,怎么办?”伊然主任通过12368热线向社区法官工作站发出“法律求助”。

中心路是小区公共区域,权利属全体业主共同共有,如果处置不当极易产生群体性纠纷。社区法官快速梳理了法律风险,从业主知情权、撤销权等着手,向社区发送诉前司法建议。最终,健身步道顺利完工,一起可能发生的涉众纠纷得以“无讼”化解。

从个案化解到类案预防,从问需于民到服务达民,昌平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抓三端筑三防”诉源治理模式,2022年收案同比下降37.8%。与辖区党委政府建立“引领一平台一热线”机制,即以党建为引领,与辖区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等建立常态化的党群司法服务平台,推动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与12345接诉即办工作深度对接,精准响应各类司法需求200余次。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社区法官、包村法官等提供矛盾调处、法律咨询、普法宣传78次,大量纠纷不诉自办、未诉先办。

枝叶总关情,民声常在心。夜色中,昌平法院总有一盏灯为晚归人守候,倾听群众呼声,倾情排忧解难,以真诚之心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用细致入微的司法服务守护千家万户的和谐稳定。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