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防疫日记:守护家园的江门巾帼网格员
时间:2020-04-18 21:03来源:南方法治责任编辑:陈言


讲述者: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桥美村网格员莫丽芳

4月3日,广东江门新会进入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不知不觉,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打了两个月多月。我是土生土长的桥美人,这场战疫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守护家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回头看这段“轮轴转”的日子,有三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长途自驾运口罩

1月30日,战疫的号角刚吹响不久,政府呼吁群众要勤洗手戴口罩。但是,我们村里没有药房,村民要到3公里以外的镇上才能买到口罩。上门排查和宣传时我才发现,1500多位村民大多都买不到口罩,连出门买菜都得不到基本的防护。

我开始四处筹集口罩,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将自己家里的口罩拿出来派给部分村民,发挥“党员先锋冲在前”的作用。当晚,10位村干部、5位驻村干部和10位村民小组长共筹集了200多个口罩,分给了村民。但是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

这时,一位做食品加工的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说厂里储备的一批口罩可以先给村民应急。我兴奋不已,当天下午就开车赶往了170公里外的阳江,将700多只口罩拉回了村子,晚上到家时已经是11点多。

他们都说佩服我连夜去这么远的地方运口罩,其实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要保护好村民。”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网格员将这些口罩免费派给了400多户村民,保证每户至少分得一只,用于出门买菜和购置生活用品。

第一对隔离观察者

桥美村住着300多位外地人,其中有36户在过年期间回了老家。2月初,村子还处于封闭式管理阶段,我们给36户人挨个打了电话,劝他们暂时不要回村。但是赶着回来砍甘蔗的何仁秀夫妻早在我们打电话前,就从四川巴中回来了。2月5日晚上6点,他们经历10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辗转火车和大巴,回到了村口。

我当时非常紧张——这是我接手的第一对隔离观察者——完全没有经验。

人在他乡,他们没有可以寄宿的亲戚,也不熟悉这里的出租屋,更别说住贵价的旅馆。我赶紧和几位网格员讨论,安排他们先在镇上的旅馆住一晚,明天再帮他们物色隔离期的住处。

在桥美村工作10年,我清楚这附近出租屋的情况。第二天早上,我在距离村子步行15分钟的地方找到了几间出租屋,便立刻打电话给何仁秀,叫他们从镇上回来。床铺、枕头、电磁炉……按照他的需要,我从他们家里搬来了一些生活物品,让他们在这个稍显简陋、不足10平方米的水泥房里暂时安了“家”。

这次之后,我一口气把附近4间出租屋都租了下来,以防复工复产后还有从外地回来、需要隔离观察的人。他们大多都是外省人,但既然来了桥美村,就是桥美人了。

第一张出入通行证

从1月30日开始,桥美村原有的8个出入口缩减到1个,所有进出村子的人员都要出示身份证件并测量体温。

来自贵州的陈文夫妻俩今年过年没有回老家,但是身份证上的外地地址却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守在出入口的网格员要反复核实他是村里的住户,并且过年没有外出。在桥美村,像陈文这样的外地人有150多位。他们有的在村里务农,有的在桥美村周边的企业里做工,是我们村复产复工的重要力量。我想,这些外地人也应该拥有和本村人同样的出行便利。

于是,我和其他网格员一起讨论,“头脑风暴”出了一个好办法:自制出入通行证!只要在通行证上列明他们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和所住的村民小组,再加上身份证互相确认,我们就可以迅速锁定他们的住户身份,核实放行。

2月7日,我在打印裁剪好的通行证上,盖上桥美村民委员会的红色印章,使这些手掌大小的通行证变得独一无二。领到通行证后,陈文每天都随身携带,进出村口从原来的三五分钟缩短到半分钟不到,他说现在出行更有保障了。

桥美村是广东江门第一个推行通行证的地方,它让外地人和本村人在这个共同的家园里,不分彼此。

文/李霭莹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