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平安之星”候选人】郭震:我国首个公安技术专业毒化博士!办案能手是从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时间:2020-11-24 09:05来源:责任编辑:

他是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派出所民警;他是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专技型人才。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在反复实践中探索创新,他就是天津市公安局南开分局王顶堤派出所指挥室民警郭震。

现年40岁的郭震,201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技术专业(毒物化学研究方向),同年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曾从事分析理化检验、化学科研工作,评定为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申请并授权多项发明专利。

从警4年,曾获2018年第二季度、2020年第一季度津城南开警星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一支随身携带的笔,一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一个个“郭震误删”的文件夹、一篇篇精深难懂的专刊文献……看似不起眼的这一切,实则标注着一种人生,一个选择,一场奔赴。

实验室里“泡”出了博士

作为我国首个公安技术专业的毒化博士,郭震是从实验室里“泡”出来的。“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每天至少要待10个小时,按照严谨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广撒网、多捕鱼、网格化提取检材,彻夜不眠更是家常便饭。”“检材的处理是一门‘技术活’,一样的设备,不一样的人做,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耐心、勤思考、善总结,是提升自我经验水平的有效方法。”谈到博士阶段学习的种种,郭震平静的神色略显兴奋。

黑格尔曾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能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郭震酷爱阅读法医类小说,也因为这样的兴趣爱好,“刑侦梦”从此在内心深种。博士毕业后,他怀揣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憧憬,历经层层选拔,终于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当兴趣融入工作,专业变成职业,幸运如斯,郭震不敢丝毫怠慢。

藏蓝新警,从0到1

2016年8月,郭震入职天津公安南开分局王顶堤派出所,成为一名图侦新警。

环境陌生,工作繁琐,公安基础业务技能相对欠缺,专业知识几乎派不上用场......这些现实都曾让郭震内心产生过小小的失落、迷茫甚至焦虑。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适,他下定决心,刻苦学习,充分发挥钻研精神和科学韧劲,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并虚心向他人请教,很快便补齐了短板,胜任了当前岗位,完成了从普通科研工作者到优秀人民警察的转变。一本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从基础的办案程序、工作流程到研判线索、手绘地图,一页页都是他走心的独家秘籍,一笔笔都是他脚踏实地的成长印记。一个“郭震误删”文件夹,工作任务分类打包,尽显专业细致。一套“四步技战法”,从点滴入手,查找破案抓手,深入案发现场,走访被害人和目击证人,及时调取中心现场视频资料,一路追击寻本溯源挖掘破案线索。与本所民警配合,主侦破获了多起疑难的刑事案件,抓获了多名历年逃犯,挽回了群众经济财产损失。

就这样,他完成了从0到1,从公安新人到业务尖兵,从资深学霸到研判能手的惊人蜕变。

惜时如金,步履不停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派出所工作繁忙,众所周知。令人称赞的是,眼前这个安静善思的警察总有自己的方法“挤”出时间来充电学习,并取得喜人的科研成果。

他时常关注公安技术方向的进展,多年来致力于毒物、毒品研究,并针对哌嗪类毒品不同于传统毒品,隐蔽性强,诱惑性高的特点,总结先前数据,反复实验,摸索条件,寻求方法,探索出同时分析血液中多种哌嗪类物质的创新方法,并于2019年4月,以第一作者王顶堤派出所民警的身份在《中国法医学杂志》发表科技论文一篇。此项创新成果,被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作为课题结题成果而被采纳。

无论是作为科研学者,还是公安干警,变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和始终如一的敬业奉献。

时光不止

奋斗不息

初心不改

梦想来日可期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