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酿皮调料是否属于商业秘密?她为了判案,去北京找专家请教
时间:2021-08-27 17:17来源:人民法院报责任编辑:江旭峰

陈志秀,女,土族,1970年4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法学学士,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她20多年如一日,勤学上进,爱岗敬业,公正司法,廉洁奉公。她负责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新类型及疑难复杂案件多,涉外案件程序复杂,审理难度大,对法律专业要求高,她凭借深厚的法律功底、丰富的办案经验、满腔的工作热情,精准使用法律,使每一起案件都成为精品案。她以道德修养中的情感力量和专业素养中的理性力量,向社会传递了法律的力量,培养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先后荣获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图片

初心照亮人生路

今年,她刚刚被评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而此前,她就已经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先后获得了“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艰难时刻,她加入了知产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日益增多,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需求也应运而生。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知识产权庭,要求各省也在其省会城市的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庭。陈志秀便是在那时加入的知产庭大家庭,成为了青海省首批知产法官。

知产庭刚成立不久,陈志秀就接到了一个难办的案子,原告怀疑他店里的伙计为了自立门户窃取了他的商业秘密——酿皮调料。

酿皮属于青海当地特色小吃,若判定酿皮调料属于原告的商业秘密,是否除了原告以外,所有卖酿皮的人都侵权了呢?是否市场上每卖出一碗酿皮,原告的商业秘密就被重复侵犯一次呢?

思来想去,陈志秀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专程跑去北京,向最高人民法院的专家请教这个案子。最终,因原告无法举证,法院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青海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向卫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案件不仅关系到原、被告双方利益,还可能对一个行业或者整个经济市场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当时是酿皮,今天可能是自拍杆、智能手机。法院既要保护合法的知识产权,又要防止不当判决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要拿捏好尺度,实属不易。

西宁中院知产庭庭长李静萍回忆,知产庭刚成立的时候,接到的案子基本都是外地专利权人来告青海本土企业侵权。当事人来到法院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们不会有什么地方保护吧?”搞得法官很难堪。

李向卫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人家的潜台词是:是不是因为有地方保护,你们当地的企业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侵权?”

这些来到法院的外地专利权人已经有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仅提供的证据材料就有半米之高。而本土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几乎为空白,法官向当地被告提问,得到的答复常常只有三个字:我不懂。

那时对于陈志秀而言可谓是艰难时刻。陈志秀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先后审理了全省首例网络著作权案、全省首例计算机网络侵权案等新类型案件,都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保证了案件质量。

自1994年在西宁中院参加工作至今,陈志秀经手案件达上千件。法定审限为181天的一审案件,她只需要102天;法定审限为90天的二审案件,她只要69天。所办案件无一出错,无一引发涉诉信访,且多次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优秀知识产权案例、优秀调解案例等。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杨海云告诉记者,知识产权类案件,往往涉及到商业秘密、商标、著作等专业技术知识,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也与一般民商事案件有明显差别,因而对法官的学习能力、办案经验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法官需要自学的东西很多。

对于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陈志秀不愿多言,最多也是轻描淡写说一句:“常常需要搜集最高人民法院或者发达地区法院办理知识产权案卷的裁判文书,从中学习。”

但她仍在不经意间暴露了一个秘密:原本正常的视力,由于工作后长期熬夜看书急剧下降。如今她佩戴着一副400度的近视镜。

李向卫说:“陈志秀可以说是我省知识产权案件的拓荒人,这些年我们省办理知识产权案件,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对她,我有太多惺惺相惜。”

决定要调解的案子,不止有一个调解方案

“有个合同纠纷的案子,本来双方当事人恨不能打起来,但陈庭长调解之后,原告把违约金从700万元降到了200万元,双方当事人还能坐在一起喝茶了。”李英华是知产庭的书记员,陈志秀的调解能力,让她很是服气。

陈志秀擅长调解,这一点在所有认识她的人中几乎已达成共识。西宁中院审管办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全院整体案件调撤率为28%,知产庭全庭调撤率为32%,陈志秀个人案件调撤率为38%。

是否要对一个案件进行调解,陈志秀有她自己的判断标准:如果这个案子的审判结果,对整个社会来说有惩恶扬善的作用,她会选择开庭宣判。如果案件结果只涉及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她倾向于调解,实在调解不成,再判。

十多年前,陈志秀经办了青海省首例农民著作权维权案件,当时上百号人坐在西宁中院的楼道里要法院给个说法。“那是我接待过当事人最多的一次,当时我判断那个案子可以调解,但是心里还是忐忑的,怕他们在法院闹事,局面失控。而且这个案子当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一旦处理不当,舆论走向无法预估,所以我的压力很大。”

顶着巨大的压力,陈志秀依然耐心地给上百号当事人释法说理,细致地为他们答疑解惑。中午看大家坐着不去吃饭,陈志秀专门买来了馒头,坐在楼梯上边吃馒头边跟他们继续沟通。下午,陈志秀又跟被告方沟通,为上百名原告争取了赔偿款。

最终,该案成功调解,被告方赔偿了上百名原告的经济损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当事人也被陈志秀的专业和敬业所感动,临走前跟她说:“你陪了我们一天,看你也不容易,我们不闹了。”

当这百十号人离开法院之后,精疲力尽的陈志秀竟在楼梯上睡着了。可到了当天晚上,陈志秀还是爬起来和庭室其他法官一起,连夜冒雨将赔偿款挨家挨户发放到农民手中,给当事人吃了定心丸。

88岁高龄的曲某,十多年前与好友合伙经营砖煤厂,因利益分配产生纠纷,好友间反目成仇。十多年后,曲某起诉好友,要求对方给付利益。陈志秀通过与双方当事人接触,敏锐察觉到,相比金钱,老人家更想争口“气”,想在有生之年,化解跟昔日好友的恩怨。面对两位互相较劲的“老小孩”,陈志秀担心情绪起伏影响两位老人的健康,决定尽快调解此案。

她既跟老汉讲几十年友情的不易,也谈当年双方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被告只赔偿了曲某5000元钱,几十年的恩怨就被成功调解。案结事了之后,曲某激动地说:“共产党的好干部来了,我办完了人生的最后一件心事。”

陈志秀回忆说:“这样的案子我遇到过很多,曲某为的不是钱。作为一名法官,我把当事人心里的气理顺了,化解了社会矛盾,也是法官的职责所在。”

在曾经给陈志秀当过5年书记员的马敏眼里,陈志秀有个习惯,决定要调解的案子,都会拿出至少两个调解方案供双方当事人选择。“这一点很难得,我在法院这么多年,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法官并不多。”

在法官助理陈倩看来,陈志秀能找到双方当事人的问题症结所在,面对难题对症下药,一击即破,加之态度温和,说话亲切,当事人很是受用。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不能忘本

陈志秀像个永不熄火的马达,在办案之余,心系群众,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事情,她努力做到凡事躬行。

马敏回忆,有一年深秋,陈志秀带着她们去大通县一个山村办案,考虑到山路崎岖,当事人没车不方便来西宁,陈志秀亲自去送文书。

“结果当天车坏偏逢连阴雨,陈志秀带着我们,在农村泥泞的小道上走了3个小时,到当事人家里的时候,她把文书保护得很好,一点儿没淋雨,自己腿上却是半裤腿泥。

”陈志秀的扶贫帮扶对象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因得了股骨头坏死的顽疾而致贫,庭里每次组织精准扶贫,她再忙也要抽时间去。陈倩告诉记者,陈志秀对自己的帮扶对象很上心。

陈倩回忆,第一次去贫困户家里,陈志秀发现他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就赶紧去给他买了一套新的被褥。后来发现帮扶对象身体不便,生火做饭很吃力,就替他交了一年电费,保证他能用电灶做饭。院里征集党员微心愿的时候,陈志秀说她希望能给她的帮扶对象买一架自动轮椅……陈志秀对待扶贫对象,更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从对方的实际需求出发,于细微处见真心。

陈志秀是贵德人,贵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陈家老宅占地不足5分,斑驳的木门和随时可能会被雨水冲倒的院墙,见证了陈家人的艰苦岁月。

陈志秀的哥哥陈锡明回忆,陈父下肢残疾,无法劳动,靠做木工活儿维持生计。由于父亲腿上没有力气,他和三个妹妹每晚放学都要帮父亲干活,直到深夜才能入睡。包产到户的年代,哥哥每天四点起床,去村子里的养猪场拉一车猪粪回来,然后再去上学。放寒暑假,他就带着妹妹们一起去。

从小艰苦的生活培养了陈志秀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给了她体悟生活的敏感,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她常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我不能忘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她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涵养公仆情怀,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人初心。

工作和生活,不应该有偏废

陈志秀有一双女儿,年近耄耋的母亲也与她们生活在一起。丈夫在州县工作,两人长期两地分居。尽管外人看来她需要为家庭付出比常人更多,但陈志秀总说:“一个能把工作处理好的人,家庭也能够处理得不错,工作和生活,不应该有偏废。”

她有个U盘,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都带着,里面装着白天没有做完的工作,带回家继续。家庭聚会的时候,小女儿总跟亲戚们说:“我跟姐姐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妈妈也在写作业。”

为了提升业务水平,工作之余,陈志秀除了照顾女儿,还要挤出时间学习。1999年,大女儿才一岁,她报考了社科院的法学在职研究生,每个周末把孩子放在邻居家,自己去上课。

对于长久的两地分居生活,陈志秀鲜少抱怨,再回忆起那段岁月,她只是说说:“那时候年轻,不觉得苦,都是后来回忆起来,才觉得不容易。”大女儿遗传了她的绘画天赋,从小喜欢画画。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陈志秀送她去北京拜师学艺。上大学前,女儿有5年没有在家里过春节,都是一个人在北京。

说起女儿,陈志秀就会陷入矛盾,她认为在女儿们成长的任何关键时期,她都从未缺席,可又在自责,如果工作不那么忙,对女儿的陪伴必然会更多一些。

马敏回忆,小女儿曾跟她抱怨妈妈太忙,没有时间陪她们,她就问小姑娘:“妈妈有钱你更自豪还是当法官你更自豪?”女儿回答:“妈妈是法官我更自豪,我跟学前班的同学说妈妈是法官,他们都很羡慕我。”

陈志秀的母亲与陈志秀母女一起生活了十多年。说到母亲,陈志秀满是愧疚:“妈妈住在我家里,不是我在照顾她,是她在照顾我们母女三个。母亲每天会早起给我们准备早餐,我加班或者出差的时候,是她给了两个小女孩儿陪伴。”

“但母亲住院手术的时候,我都在开庭,我亏欠母亲太多了。”说到这件事,陈志秀哽咽着。

早些年,丈夫对陈志秀的工作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有一天陈志秀回家,发现丈夫把她参加中国法院网“我最喜爱的好法官”栏目的照片摆在了书桌上,跟她说:“你是我们家的骄傲,我要把你摆出来。”那一刻,她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就在陈志秀自责自己陪伴女儿和母亲太少的时候,家人却在为她的身体揪心。

陈志秀的侄子东来回忆,前些年姑姑得了胆结石,疼到大冬天额头上滚汗珠,但仍然没有时间去医院。去年秋天,姑姑忽然出现耳鸣症状,至今未愈。医生诊断为长期熬夜和劳累所致,很大概率无法治愈。

陈志秀坦言,刚出现耳鸣症状的时候她很烦躁,总觉得听力受到了一定影响,开庭时的反应没有以前敏捷了。但后来慢慢就接受了,如今耳鸣已成为她生活和身体的一部分。

陈志秀的外甥女小婉告诉记者:“姨妈几乎没在凌晨一点前睡过觉,她看上去要比同龄人苍老不少,我给她办了一张面部护理的卡,一来是想让姨妈保养一下皮肤,二来也是为了让她有个喘息休息的时间。”卡办了一年多了,陈志秀没有去几次,每次去都是刚躺下就睡着了,做护理的小妹妹总问她:“大姐,您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每次来都这么累?”

工作和家庭已经完全饱和,陈志秀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娱乐和消遣时间,当记者问她用什么方式排解压力的时候,她望着窗外好半天才回过头来说:“我排解压力的方法就是尽快尽力完成一个案子,这样就可以投入精力到下一个案子了,工作一件件完成了,我的压力也就不知不觉疏解了。”

这就是陈志秀,她用二十年如一日的正直品行捍卫着法官这个职业的尊严,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平衡着事业和家庭的矛盾,用鲜少人具备的良好心态处理千头万绪的生活。她二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人民法官司法为民的初心;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心怀朝阳何所惧,不负司法不负卿!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