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针”走民心,“绣”好中央厨房,青海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时间:2020-10-18 16:45来源:青海法制报责任编辑:徐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青海西宁“针”走民心,“绣”好中央厨房……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与初心,依托共建共治共享,经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和打造,彰显生动而富有时代内涵。

党建引领促共建 提升群众满意度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9月23日,记者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育才路社区时,被这悠扬动人的歌声打动,循声找去,原来是老人们正在活动室排练节目。胸戴党员徽章的工作人员来回穿梭,热情为老人们服务。“以前的毛纺小区大院冷冷清清,现在党建阵地建得好,把很多便民功能整合在一起,好多事儿都能办了,人气越来越高。”69岁的居民冯守生笑着说。

育才路社区党建“微综合体”位于互助中路毛纺小区,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是集党员、居民议事、教育培训、矛盾调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关爱帮扶、卫生健康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通过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具备政策方针宣传、为民便民服务、社情民意收集、基层社会治理等功能。

育才路社区党委副书记胡莲告诉记者,“微综合体”的党员主动担当,开展志愿服务,集民情收集员、治安巡逻员、矛盾调解员和文明监督员为一体,成为小区治理的重要帮手,居民参与度和小区治理成效得到了明显提升。

“微综合体”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党员学习教育、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打通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搭建起党群联系的“微”阵地,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在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尕寺巷社区,有一张红色卡片写着“爱心驿站”四个字,拿着这张红色卡片到指定超市、饭馆消费均可打折。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张卡片呢?只要你是尕寺巷社区红袖标志愿者中的一员,付出了相应的公益劳动,就可以获得这样的一张卡片。

在尕寺巷,有100余名红袖标志愿者,成立了民族团结红袖标志愿者守护队,有利于更多居民投身到社区建设中。邓佩显就是其中一员,他自发组成一支红袖标队伍,做好值班表,每天和队友上街巡逻,劝导不文明行为等。

“快喝一杯热奶茶,吃碗热乎饭,你们太辛苦了。”尕寺巷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自编自演的小品《疫情下的民族情》,是根据疫情防控期间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的,70岁的马金梅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没时间没地方吃饭,就在家做好饭端到社区,只为让工作人员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饭菜。“我们以民族模范事迹学习、民族服饰展、民族厨艺秀等形式,充分发掘辖区群众的文化潜力,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尕寺巷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冯桂萍介绍。

大事小事齐共治 社会安定更有谱

在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北商业巷社区,印有民警姓名、电话号码和三维码名片的警民联系牌颇为醒目,旁边还附有文字“我是本社区的党委副书记、社区警长,当您需要预约办事、政策咨询、危难求助、防范建议、线索举报时,请及时扫描我的名片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服务。”警民联系牌上面有17个三维码,最上面是王刚的名片和个人信息,群众可以直接找到民警;下面的16个三维码包括了法律知识宣传信息和常用办事指南。警民联系牌上的王刚是首名“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自担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后,他的办公室也从派出所搬到了社区。

居民李国新告诉记者,9月初,他家楼上搬来了新邻居,可是邻居家经常发出噪声,让他非常烦恼,多方调解收效甚微。一天,他看到家门口贴着的“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警民联系牌后,决定打电话试试。当天,王刚就联系他和邻居面对面沟通协商,最终楼上邻居保证会规律作息,最大限度减少噪声。

“在百姓心中,警察就是公正、公平的代名词。看到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上门调解,群众心里就有了底,也愿意坐下来好好谈。”北商业巷社区党委书记肖红说,过去,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跑三四次才能处理好的邻里纠纷,如今王警官去一两次就能解决,大大提升了处理纠纷的效率,也减轻了社区的工作压力。

城西区切实把政治引领贯彻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探索创新“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模式,促进党务、警务、服务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利用80%的工作时间下沉社区,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开展治安联防联控、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管控辖区人、地、事、物、组织,共同维护辖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现在我们村里别说盗窃案了,打架斗殴、赌博都不发生了,晚上吃完饭出来跳跳广场舞,大家觉得很安全。”今年57岁的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甘河沿村村民王玉苍为自己的村子点赞。甘河沿村属于鲁沙尔“大联防”中的一个联勤工作站,该村在大源片区安装24个高清摄像头,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监控,干部、党员、村警、群众负责日常巡逻,加强联防联治,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法规宣讲等工作,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是湟中区上新庄镇“村村平安”建设的一个目标。去年,上新庄镇33个行政村建设“村村平安”项目,通过视频监控、平台监测等方式,有效增强了镇村两级技防能力,为降低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和案件的调查取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我们村里的风吹草动都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清晰看到,并通过“马上帮”信息平台便民服务能及时帮助村民。不久前,我们工作人员入户发现一贫困户家里饮水困难后,通过‘马上帮’信息平台便民服务‘一键预警’功能上传预警信息,没过多久,这家人吃上了自来水。”上新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格来求松说,“马上帮”信息平台便民服务通过建立“一户一码”,使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还与镇政府微信公众号绑定,查询各类业务办理流程,有效实现了政府与群众的线上“零距离”互动,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

民生服务暖民心 共享成果获称赞

西宁市城中区逯家寨54号的“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是一个制作“关爱”的地方,深受辖区老年人的喜爱,中央厨房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总投资800余万元,设有一个区级老年服务指导中心、一个中央厨房、29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食堂”和若干个居民小区“助餐点”。

9月23日,“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经理刘朝霞介绍,中央厨房还配备了37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餐厨设备。“咸淡合适,软硬适中,价钱合理,吃起来顺口。”谈起中央厨房的饭菜,城中区七一路西社区的老人宋新仁赞不绝口。

在西宁市城中区,年龄在60周岁以上,享受城乡低保、特困、重点优抚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补助政策的老人,每人每天补助一餐,每餐补助3元。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人每天补助一餐,每餐补助2元。“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服务体系服务辖区6200多名老人,有西北最大“爱老幸福食堂”之称的中央厨房获得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9月10日10时许,67岁的马女士因身体不适被家人送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诊治,不一会儿,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电生理科医生打电话至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称,通过远程上传的心电图分析马女士患有急性心梗,需要更好的救治。当日中午,马女士被送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这是西宁市医联体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西宁市医联体将县、区分别纳入城乡纵向和城市横向卫生健康服务网格化片区,统筹城市和县域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服务、资源设备等健康资源,打破条块限制,将服务片区内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责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医防互补,构建防、治、康、教协同管理的医防融合新机制,切实增强临床实践和疾病防控能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