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七个人随身携带“五件宝贝”,在广阔田野上走出了一条“红色法庭之路”
时间:2022-09-22 16:11来源:甘肃政法网责任编辑:郭炬

他们仅有的7个人在37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上,走乡串镇,就地解决纠纷,年均结案数500件以上,无超审限案件、无错误性发改案件、无信访投诉案件。

他们顶风冒雨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通过普法宣传、巡回审判、公开宣判、集中执行,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传播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的足迹走遍20个行政村、覆盖6万人口的广阔田野,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镇特色产业,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他们就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郊的银达人民法庭的干警们。这座红色法庭历经20年的传承和发展,走出了一条深深扎根于田野,散发着浓郁乡村气息的红色法庭之路。2021年12月,银达法庭被授予全省“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先进人民法庭”称号。

随身携带“五件宝贝”

在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田埂上,7个人肩扛国徽,手拿法槌、卷宗、桌牌、印泥,长年累月奔波在银达镇、果园镇、边湾农场、丁家坝农场的管辖区域内。

无论酷暑寒风还是烈日炎炎,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穿梭在大街小巷,盘坐在邻里乡亲的炕头上,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解决他们最想解决的法律问题。

2021年5月的一个大清早,银达镇蒲上沟村王大爷“正愁着腿脚不便,咋走到庭上去?”。庭长何金慧和法庭的工作人员带着他们心爱的“五件宝贝”(国徽、法槌、卷宗、桌牌、印泥)上门了。

这是一起因邻里之间占用道路引起的相邻权纠纷,双方多年争吵不休,邻居变成了仇人,村委会、司法所多次调解都无功而返,但这次令王大爷意外的是,就在这个小院里,法官们和双方当事人热热乎乎聊起了家常,你一言,我一句,两家几年的积怨就在这欢声笑语中化解了。

这只是银达法庭日常工作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

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农村矛盾日渐突出,主要体现在农民各自利益的纷争上。对此,银达法庭抓住这一特点,深度应用、大胆创新的“四诊”工作法,将定纷止争触角精准延伸至纠纷产生源头,打造出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银达样板。

对邻里纠纷进行全程“约诊”,对经济纠纷进行“分层会诊”,对重大、遗留纠纷进行“联合会诊”,对涉企纠纷充分运用肃州区“一厅五室”阵地,与乡镇综治、司法部门等进行“把脉坐诊”。

“四诊”特色,极大丰富了红色银达的精神内涵。2021年以来,法庭以“四诊”方式化解纠纷600起,“尽心竭力,执法为民”“青天有鉴,司法为民”,一面面鲜艳的锦旗,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赞誉。

既当“售货员”又当“引导员”

走进银达法庭的调解室,墙面上点缀着红色的荷花,一盆盆绿植生机勃勃,在这种“家居式”的调解环境中,时常会出现法官轻声细语的为当事人普及法律知识的场景。

案件审理到哪里,普法就进行到哪里。一起案件的审理、一次纠纷的调解就是一场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再灌输。这是银达法庭沉下去,走出去,到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延伸普法宣传阵地,拉长普法战线的一个创新举措。

每当乡镇上开展各种文化汇演、农业博览会、冬季教育等活动的时候,也正是法庭最忙碌的时候,所有人员连班加点收集经典案例和法律书籍,在摊点上开启法律集市和法律服务超市,既当“售货员”,又当“引导员”,让人民群众身临其境感受到别样的法律教育。

当一个欠账不还的老赖经过立案、审理、执行三个环节,终于受到法律严惩的那一刻,台下掌声雷动,全体师生为正义鼓掌,也为法官们精彩的表演拍手叫好。

这是今年六一儿童节,法官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我不当老赖》中的一个感人场景,既体现了法庭打击老赖的坚定态度,也让人民群众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送法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是银达法庭开展普法工作的常规活动,与每一阶段的“巡回审判”“公开宣判”“集中执行”相融合,与多种形式的法治讲堂、调解员培训相结合,一系列推陈出新的“走进”实践活动,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据统计,银达法庭辖区法制教育的覆盖面达到了90%以上,违法犯罪行为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主动扮演好“三员”角色

水鸟翻飞、鱼翔浅底、碧波荡漾、草木丰茂。秋天的季节,正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制种产业、花卉产业、脱水蔬菜等乡镇特色经济的大好时机。

银达法庭依托“红色文化之乡”优势,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创新司法服务类型,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法律能量。

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借贷纠纷怎么解决?农村宅基地确定后可不可以办理继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乡村各级领导和村民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急难愁盼的问题,银达法庭在振兴乡村法治建设道路上,主动扮演好“三员”角色:即当好乡村经济振兴的服务员、做好司法服务的领航员、当好乡村振兴的助力员。

“多亏了银达法庭,我们才能一次性拿到560万元转让费”。原告公司经理收到钱后激动地说。

今年7月,银达法庭调解一起原、被告均为企业的合同纠纷案件。该案件中被告公司因资金断裂,无法支付土地转让款,导致该土地上的建设项目也无法继续。

案件处理过程中,当法庭得知有投资人愿意投资该建设项目时,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及投资人进行沟通,远程调解,最终促成投资,原告也顺利拿到了土地转让费。

“我们银达镇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法治文化的智慧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法庭作出了大贡献!”银达镇党委书记赵泽金如实说。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