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勇当边疆法治建设的领跑者!她说:科研工作者就要怀着家国情怀做学问
时间:2022-11-18 19:45来源:云南长安网责任编辑:余晖杨

她,是不断追寻法律真义的法治工作者;她,是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今年58岁的她,仍在一线教学岗位上,无论多忙,都会亲自指点学生做好文献阅读和汇报,一起与学生们共同学习、科研。这样的习惯,她保持了36年。

也正是她严谨求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向导,影响着云南警官学院的学子们。

她叫孙学华,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是云南警官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一级巡视员、一级警监,云南省法学会副会长。


培养人才

“在云南警官学院读书,是人生之幸。遇见孙老师,更是人生之有幸。”这是孙学华所教过学生的心声。

“思想要引路,关键看支部;人才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孙学华深有体会地说,公安事业是推进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建设的核心力量,高层次公安法治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平安云南、法治云南的关键。

作为云南唯一的公安本科院校,承担公安系统法治人才培养的重任也落在云南警官学院肩上。2018年,云南警官学院在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时,为致力于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党委指派孙学华具体负责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

“缺什么、补什么。”起初,孙学华以最简单最实在的思路,制定培育建设方案。同时,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平台,提升高层次科研项目承担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快速地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能力。

为了紧跟公安法治理论前沿,她牵头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公安法治建设研究”,填补了云南警察法学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空白,整体提升了云南公安法治理论研究水平,为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在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工作进入关键期。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孙学华带领申硕工作专班同志,夙兴夜寐,发扬钉钉子精神,既勾勒工作蓝图,又描绘工作细节,以绣花般细心、耐心、巧心精细化的完成了申报工作。

一条心,一股绳。她带领同事主动向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多方支持,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去年,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需要加强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在一年建设期满经核查通过后可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

“面向网络战的网络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性创新团队”“反恐警务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智慧禁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个荣誉的背后,都承载着孙学华和同事们的辛勤和汗水。

在人才培养实际工作中,作为警务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学华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了百余名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忠诚可靠、业务扎实、勇于创新、精于实战,具有综合运用法律和公安基础知识独立从事各项公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安专业人才。

一直以来,孙学华秉承厚植“立德树人、守正创新”情怀,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一届届毕业生树立时代“云警人”榜样和新一代高层次警察“执法公正”的法治观念。

革命烈士柯占军、二级英模张子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桂源蔚、反腐斗士金大伟……翻开学院校友名册,这样的“英雄”比比皆是。

作为警务硕士留学生导师,孙学华指导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学习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经验,为促进安全稳定、发展繁荣,推进中外执法安全合作作出了新的贡献。

科学研究

“她与时俱进,是锐意创新的急先锋。”这是警官学院老师对孙学华的“画像”。

特别在学术上,她带领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公共安全领域4.7项目”时,不仅攻破了一道道世界性难题,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

该项目是我省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项目。从接到申报任务到提交申请书的短短10天内,她带领团队扎根会议室,把办公室当家,带领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项目的提交。

为了提高申报成功率,她放弃了元旦、春节假期,驻扎北京3个多月,完成了项目立项预答辩、申报书多次修改等工作。在项目预答辩时,面对申报书出现的“问题”和专家们不留情面的“指责”,她和她的团队越挫越勇。

期间,孙学华与团队成员一起同吃同住同工作,在实验室度过了每一个白天和黑夜。为了准确掌握公安实战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他们多次到德宏、红河、西双版纳等州市实地调研,保证项目成果的研发过程和质量。

饿了,啃一口面包;困了,嚼一个辣椒提神。面对“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方便面成了抚慰饥饿的“常客”,夜月和星空是陪伴她的“伙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下,获批的重大项目不仅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也培养和历练了科研团队,为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公安法治体系,实现“公安法治智能化、智慧公安法治化”提供了公安法治理论支撑。

可以说,“4.7项目”是大数据技术与云南公安实战的结合,是将尖端技术与示范应用融合的典范,更是全局部署云南数据智慧的排头兵。

2018年11月至今,孙学华带领团队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领域4.7项目”,申报、立项和全部研究工作,都创造了学院历史的纪录,取得了学院科研历史性的突破,翻开了学院科研工作新的一页。“4.7项目”级别之高、难度之大,不仅是学院历史上的首次,甚至在云南也鲜有斩获。

多年来,孙学华亲自主持并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获云南省第21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在强化云南省法治建设方面,她还积极作为,推动了云南省地方反恐立法的实施。特别在提升边境公安实战效能方面,通过项目各项成果的应用示范,确保了最新科技成果落地基层实战,提升了云南公安科技化水平。

“科研工作者就要怀着家国情怀做学问。”她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动力,不仅要秉承科研精神,更要时刻站在国家的立场看问题,将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相结合,让世界听见“中国方案”和“云南声音”。

积极履职

每一名教育者都应该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

作为云南法学会副会长和云南省法治政府建设专家库首批专家,孙学华把信仰装进行囊,责任记在心中,勇当基层法治建设领跑者。

孙学华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一直都是法学专业,完整的法学教育经历使她具备了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36年来从未放松过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和知识更新,从未放弃过对法学专业的潜心研究。

“创新才有出路,法治工作亦如是。”在法治建设一线,她积极参与地方法治建设工作,注重用“专业化”推进法治建设,带头开展了系列理论研究,并起草《云南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云南反恐怖主义条例(草案)》等重要地方性法规草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孙学华作为云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有着15年的地方立法审议丰富经验,带头认真研读,每一字每一句从不敢懈怠,对法规的合法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一丝不苟地审议,出色地完成了《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地方立法评审工作,为赤水河流域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填补了赤水河管护执法空白。

15年来,孙学华审查了数不清的地方性法规,哪怕是参加法制委员会也几乎没有缺席过,即便有会议冲突,她也要提供书面建议和意见。专业、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赞赏。

作为人大代表,她积极履行代表职责,所提议案和建议多次被列为省人民代表大会重点议案和建议;作为云南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公正、客观地为云南省三级法院、检察院遴选员额法官和员额检察官,为推动云南省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加强法官检察官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正司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5年,她主持国家级项目和课题4项,所带的团队多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荣获个人专著类三等奖。

过硬的“荣誉簿”,见证了孙学华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创新探索和勇于实践之路。

她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持续牵头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成为法治公安建设的领跑者、示范者。在高校基层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上,她始终坚守本心,永葆“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的情怀,探索不止,致力于高校工作高质量发展。

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法治人才培养带头人,孙学华一直在路上。

(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