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他在抗美援朝时开坦克 记昆明公安“老兵”孙济宽
时间:2020-11-07 10:52来源:云南长安网责任编辑:安羽

“他双手一直在颤抖、眼睛里含着泪水,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我知道他想说什么……”孙文志回忆着今年10月22日父亲孙济宽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的情形。

那一天,85岁的老人孙济宽已经躺在床上4年多了,说不出话,左耳也已经失聪。父亲孙济宽的故事,由他的儿子孙文志讲述。

“被选中开坦克”

孙济宽出生于1935年5月,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家中有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参军前,他在昆明市第一中学读高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急需人才来学习、使用坦克、装甲车等这些武器。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孙济宽就这样被“看上”了。参军入伍之初,他的主要任务是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学习“开坦克”。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自是不愿意他参军的。父母的担忧他理解,但保家卫国更重要,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孙济宽心中的天平倾向了保卫国家。

1951年,他跟随大部队到了朝鲜,开启了他在战场上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生活。

“两位战友牺牲了”

1952年的某一个夜晚,为了天亮时就要发起的进攻和战事的顺利进行,孙济宽遵照上级指示,要带领两名战友执行侦查任务:侦查敌人的火力、进攻路线等,并确定坦克的行进线路。侦查完成,3人返回队伍。

不料,行踪暴露了!他们被敌方的巡查部队发现了踪迹,两名战友当场牺牲了,孙济宽逃过一劫。他趁着夜色爬了回去,也将需要的信息完整带回,在天亮的进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一仗打得很好!但孙济宽也永远失去了两位战友,这也成了他的遗憾。在整理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章时,有一幕孙文志印象最深刻。他提出要帮父亲暂时保管纪念章,父亲却不愿意,握着奖章久久不肯松手。“这枚奖章不是我一人获得的,他是我的两位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孙济宽说。

战争很残酷,孙济宽也因此落下了一辈子的病根。当时的坦克隔音效果不够好。而孙济宽的左耳,也在战场上被坦克发射炮弹的声音震伤了。到后来,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战争胜利后,也曾多次求医,但效果不佳,后来也就放弃了。“这些年,我父亲只能靠着右耳与别人交谈,现在父亲年纪大了,右耳的听力也下降了,和他说话要很大声。”孙文志说。

见过孙济宽的人都能发现,他走起路来一高一低的。战场上,他的脚受过伤,后来也没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所幸,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孙济宽觉得,这一些小伤不算什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从朝鲜回国后,孙济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当教员,后来到学校里当过老师。一直到1970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昆明工作。机械厂、中学都有他的足迹。

1978年,孙济宽被调任到了昆明市公安局五处预审科工作,一直到1995年退休。预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要会观察、要细心、有耐心,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确保案情的环节和证据一致……每一项要求都必不可少。这对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生死的的孙济宽来说,并不难。孙文志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因工作需要经常要到离家很远的郊区工作,但他一个人一辆自行车,早出晚归、甚至不回家,坚持了很久。

只是工作忙起来很少能顾家。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从来没松懈,也有着自己的方法。他喜欢用自己当军人的一套来严格要求子女。从小便教会他们:“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道理,坚决不允许儿女们做偷奸耍滑之事。

▲老兵孙济宽和他的家人。

受父亲的影响,孙文志从部队转业后就成为一名刑侦警察,父亲那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成了他在工作中一直遵守的座右铭。在工作中,孙文志始终牢记父亲的话,办好每一起案件,做好每一件事情,身体力行的把父亲身上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传承下去。(昆明警方发布)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