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百岁老兵朱洪斌:我能够活下来,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
时间:2021-09-30 10:54来源:三湘都市报责任编辑:刘鹏坤

人物档案:朱洪斌,100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村民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老兵作为战争岁月的见证者,为民族解放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我们不能忘记牺牲的烈士,也不能忘记活着的老兵。

长沙向东不到50公里,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9月29日,在烈士纪念日与国庆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抗战老兵朱洪斌,重温峥嵘岁月。

鱼塘、鸭舍、菜地,一处农家小院,耳畔传来一曲悠扬婉转、旋律动人的二胡声:“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循声走去,记者见到了朱洪斌。出生于1921年的朱洪斌,今年刚好100岁。一袭黑衣,左手戴着一块手表,随性而自然。身形有些佝偻,但精神矍铄。他抬起头,笑眯眯跟记者打了招呼。眼睛不大,却历经了战场的生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100载后依旧清亮有神。

听闻记者来意,老人皱着眉头意味深长地说,“战争都是很残酷的,我能够活下来,也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紧接着感慨,“现代人的日子真好过啦!”

言语间,脸上沟壑般的皱纹舒展开来,尘封百年的岁月也在不经意间流淌而出。

【烽火记忆】

冲锋陷阵,右胸右臂中弹

老人的房门上,挂着一幅牌匾,上面写着“抗战老兵百岁寿星”八个大字。这是今年他百岁寿辰收到的礼物。“抗战老兵”是他这一生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朱洪斌,出生于浏阳,从小跟着父母来到长沙,在岳云中学读书。1938年,战火烧到了长沙,他的学业因此中断。1939年,18岁的朱洪斌血气方刚,渴望投军杀敌。正逢军校招生,有文化底子的朱洪斌一考就中。

1943年,朱洪斌作为中国驻印军被派往印度,他们的任务是打通被日军封锁的中印公路,以便利军需物资运输。密支那一战,让他终生难忘。“日本人武器精良,占据优势地位,防守工事也很坚固,非常难打。”朱洪斌回忆道,“硬攻不行,总部决定改走当地采药人走的山路。”

陡峭的悬崖上,举步维艰,不时有士兵和马匹跌入深渊,眨眼粉身碎骨。在这样的环境中,朱洪斌跟着部队走了两天,到达了密支那外围。“日本人做梦都没想到我们会从天而降,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想起那场胜利,老人脸上露出自豪神色,随后又无比低落,“代价也很大,我们这个排的人死了一半,只有6个人没受伤。”

在那场战斗中,朱洪斌的右胸右臂也中了弹,可他浑然不觉,直至战后才发现鲜血染红了衣服。1944年,中美联军向密支那日军发起总攻,日本兵躲入居民家,朱洪斌与战友们同日军展开巷战,挨家挨户肃清躲藏的日本残兵,“敌暗我明,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老人不时用手比划着当时的情形。

此后,日军节节败退,朱洪斌与战友们追着鬼子打,一直打到南坎。“战斗中死了好多人,我能够活下来,都是战友们的命换来的。牺牲的战友都是活蹦乱跳的年轻人,留在了异国他乡,没有看到抗战胜利。”说到这里,朱洪斌哽咽。

记者问:“当时害怕吗?”朱洪斌爽朗一笑:“当兵保家卫国,从来没考虑过危险,没想到怕的,上去了大不了就是一死!”

【时代变迁】

“在党的带领下,生活越来越好”

内战开始后,朱洪斌随部队前往河南柘城,因为不愿意参加内战被关了起来,之后还差点被枪毙,最后是团长保住了他。此后他毅然返回家乡。

1949年,长沙解放后,朱洪斌去长沙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学习期满后,浏阳县成立恢复苏区生产委员会,号召愿移民的到苏区去开荒,朱洪斌就随着几十个人到了浏阳沿溪大光洞开荒。“多亏了共产党,人们的日子才安定下来。只要愿意劳动,也不会饿着。”老人话语质朴。

“长沙‘长’大了好多,跟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朱洪斌从小在长沙长大,对长沙的感情很深。讲起小时候的生活,老人的情绪又高涨了起来。住在哪条街道、在哪里上学,老人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那街边上都是高楼,路上跑的都是小汽车,哪还有以前的影子了。”

外面日新月异,家里的变化同样不小。朱洪斌没有子嗣,1996年,他的侄儿不忍叔叔一个人异乡生活,把他接回了永安。侄儿去世后,侄孙朱立武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

如今,这个六口之家的生活蒸蒸日上。朱立武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长沙一家设计公司工作,小儿子跟着叔叔在外面开了修车行。家里有了小汽车,还是两台,平房也更迭换代成了楼房,虽然略显陈旧,但空调、电视等电器样样不缺。

对于身边的这些变化,朱洪斌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在党的带领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不止是我,全国人民都要说共产党好啊!”

【学无止境】

“空闲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场”

“空闲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场。”这是朱洪斌一直信奉的格言。脑袋要用,不能空着。因此,即便进入暮年,他也从未停止过学习。

在老人的卧室的书桌上,收音机就有三个。这是老人接触外界的重要工具。除了收音机,桌子上还堆着很多书,“我喜欢看书,看书可以让脑子活起来。脑子活了,整个人也就活了。”兴之所至,老人还会乘坐公交车到城里,去找寻昔日的记忆,“走走停停,随心随意”。

老人还好写字,家里的很多对联都是老人自己创作书写的。老人现场还写了一副对联,只见他熟练地拿出一张红纸,对折,沿着折痕用小刀裁下一片。然后收齐剩余的红纸,把裁好的纸往桌上一摆,拿笔、蘸墨、落笔,握笔稳当,下笔有力,一气呵成,宝刀未老。正是“喜逢盛世频添寿,幸福全靠国富强”。

乐器也是老人的心头好。“他从小时候就接触二胡了,上了军校还学了钢琴。但是在动乱时代,这些都荒废了。”老人声音低沉,那时候,能弹弹琴、拉拉二胡,都是奢侈。他由衷地说,感谢伟大的时代,让所有的美好得以接续和实现。

这个有故事的老人家,在音乐中享受着自己的宁静世界。记者离开时,已临近傍晚,橙黄色的阳光依旧十分强烈。驱车再次经过来时的路,田野中的绿竟愈发亮眼了。生命就是如此,它总会在不经意间,用它的坚韧给人带来震撼。

【长寿秘诀】

乐观自律,准时睡觉,不吃大油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记者采访发现,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百岁老人,一生坎坷,任世事变化,却从来都是澄澈豁达,乐观向上,幽默爱笑。老人告诉记者,“诚实、阳光、乐观,我到、我见、我克服”是当年他在部队时口号,也是影响他一生的信条。

除了心态乐观之外,老人非常自律。“但凡对身体不好的事情,都会戒掉。”老人说,“抽了八十多年的烟,因为前两年得了支气管炎,戒掉了。平时喜欢看电视剧,哪怕是再入迷,到了晚上11点也会准时睡觉。”

“老人不吃大油,只吃蒸菜。”朱立武一旁“偷偷”告诉记者,老人家坚持伙食自己解决,想吃什么做什么。他指着厨房的两个电饭煲说,“这两个电饭煲是他专用,一个蒸菜,一个蒸饭。”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