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市域治理现代化!北京“大杂院”变身“网红”打卡地
时间:2021-03-24 22:19来源:北京政法网责任编辑:陈家乐

前门大街

天坛公园

中国美术馆

……

这些耳熟能详的

北京“网红”打卡地

遍布着手举自拍杆

拍照留影的游客足迹

最近

又有一处新晋网红打卡地

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这就是位于海淀区学院路地区的

石油共生大院

两年前

这里又脏又乱充满安全隐患

现如今

却变成了多功能潮流聚集地

不仅让观光客们溜娃逛街两不误

更为当地居民的社区生活

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小小艺术区 居民舒心地

孩子们在滑梯处笑闹玩耍

下午4点,夕阳的余晖穿过街道两旁耸立的绿植,洒落在脚下平平整整的青灰色水泥地砖上。

围树而造的金属色花式滑梯上,孩子们前簇后拥地跑跳着奔上楼梯,再依次从高处一滑而下,笑闹声在社区里久久回荡。

书吧里,各类书籍在极具工业风的书架上错落有致地码放整齐;走在安静的回廊里,时不时就能听到人们翻阅书本的沙沙声;咖啡馆里,几个年轻人品着咖啡,讨论着他们正在开展的项目;几位中年人边喝茶,边谈论着一个文创活动的策划……书香、茶香、咖啡香弥漫在这个静谧的空间。

一路走来,书店外的空中连廊、文化舞台、各种儿童娱乐设施、美食空间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组合成了如今极具“街区”概念的石油共生大院,恍如社区“798”。

“以前这里是一片老旧平房大杂院,环境脏乱,杂物成堆,我们都习惯性地绕着走,但是自从去年整治改造完,孩子就爱上了这里,平时一放学,一路小跑就奔来了,这里可以做手工、读书,还可以运动,一群小伙伴,不玩够了都不回家!”在社区居住了十余年的居民贾梅(化名)说,自石油共生大院建成后,她就不用费心找别处遛娃了。

“两年前一听说大院要改造,居民们都拍手称快。但是多年形成的顽疾,产权关系又复杂,大家心里都知道这改造难度有多大,有的居民甚至提出如果治理工作需要人,他们愿意随时来帮忙。”学院路街道武装部长兼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赵艳在接受采访时对小编说,居民的呼声这么高,治理改造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曾经的汽修中心+仓库变成了今天的书吧+咖啡厅

坚持党建引领 多方共谋惠民大计

曾经的“四不管”变成了基层治理新地标

2019年5月,石油共生大院的社区治理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10月1日,改造工作宣告完成。投入试运行近半年来,这里已经小有名气。

据了解,学院路街道20号院又被称为石油大院,它于1953年建成,目前有4家产权单位。由于历史原因,石油大院中部偏西平房区域一度成了产权交织的“四不管”地带,违建挡路、垃圾成堆、业态混乱、隐患突出,居民投诉不断。而这片区域,正是“石油共生大院”的前身。

据赵艳介绍,历经多次改造征求意见会,他们最终确定了以“共享文化”为基础的建设宗旨,即通过项目优化提升石油大院街区公共空间资源利用效能,通过街区更新提升街区居民生活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大院由“生人社会”到“熟人社会”的转变;探索大院单位治理新模式,通过各家让一步、扩大同心圆,实现“共商共治共享共升”,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打造学院路新地标。

“两年来,街道党工委书记带领着我们,一边与各产权单位沟通、达成共识;一边扩大宣传、争取群众支持;一边向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资金支持;一边着手清理这里原有的租户和业态、腾出空间;一边与专业公司碰撞磨合整体设计思路方案,力求满足居民的多方面需求。”赵艳感慨地说,在推进改造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党建工作的力量。正是在党建引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旗下,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征得各产权单位的支持,被他们打通了。

为了落实街区规划,将城市低效空间改造更新,石油共生大院在进行改造之前,创造性地提出了“街区”改造新概念。改造后社区内引入的便民项目多采用“免费+部分低偿”的模式,让居民们都能触碰得到、体验得起。

如今,这个集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健康空间、美食空间、便民空间和街区工作站于一体的石油共生大院,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居住幸福指数。

街区工作站架起百姓“连心桥”

学院路街道石油大院街区工作站

2020年12月,为了进一步承接变身后的石油大院社会治理和前移社区服务工作端口,“街区工作站”这一基层治理工作平台应运而生。

据了解,石油大院街区工作站设有社区议事厅、心理咨询室、警务工作站、零距离倾谈室、退役军人服务站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站等内容,有效地弥补了石油大院服务功能短板。“接诉即办”处置力量从“下社区”转为“在街区”,努力实现“未诉先办、有诉共办”。

“试运行以来,街区工作站覆盖区域”接诉即办“案件下降40%,学院路地区案件解决率上升5.08%,群众满意度上升5.22%。”在海淀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王际宝看来,石油大院的市域治理工作到底做没做到位,这些数字给了他们最好的答案。

“过去大院像个小社会,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不出大院全能解决,大院跟城市是割裂的。现在进入了‘后大院’时代,大院不再包办一切了,大院社区的功能缺失凸显,‘大院病’就出现了。”这是学院路街道原党工委书记冯志明在实践中的总结。

在石油共生大院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学院路街道探索出了“政府+单位+社会+居民”四方共建,“院委会+督导组+顾问团+社会组织+志愿者”五方共管的治理模式,建构起了其特有的社区治理生态系统和规则系统;同时,补全了居民生活所需的社区治理功能要素,形成了社区完全服务链。

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治疗“大院病”的一剂良方。治理后的石油大院,实现了空间变革到关系重塑,建立起柔性关系网络,日渐疏离的社区、单位、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它不仅实现了新老建筑共生、居民与职工共生、各类文化间的共生,还从安全、环境、服务、文化等多维度提升了人居品质。海淀共生大院,也由此成为海淀区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的“样板间”,为更多的“后大院”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作者:刘梦怡)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